标题中笔者称,90年代的大哥大,能买200部苹果11,也能从中换算得到。当时平均工资50元,而一部大哥大的售价为2万元,大概等于400个月的工资。而如今的苹果11,售价大概是平均工资的两倍,也就是2个月一部苹果11。由此得出一部大哥大,能值200部苹果11。
银幕上的大哥大
得益于那个时期的电影,大哥大不断在银幕上出现,成了人们所关注的对象。在电影中“老大”拿着大哥大帅气的姿势,成为了不少年轻人模仿的对象。不管是街头巷尾,还是高楼大厦中,掏出大哥大打电话,无疑是当时最时髦的动作。
想用手机,得先学会英语?手机传入中国12年后,才支持中文
虽然手机在1987年就传入了中国,但在当时还不能支持中文,手机的操作系统仍然是全英文的状态。以至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:想要用手机,先得学会一些简单的英语。这一情况持续了12年,直到1999年,摩托罗拉推出了首款支持中文的手机。这款手机在外形上有了很大的改变,从原先的一块板砖,变得较为小巧,能够轻松放入口袋。外形上变得小巧,在重量上自然也轻巧不少,直接从最开始的2公斤,变成了200多克。
第一部支持中文的手机:摩托罗拉CD928+
为何手机传入中国12年后,摩托罗拉才将手机才适配中文?笔者猜测,这并不是技术的问题,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在于市场。前面也提到,在八九十年代,手机的价格十分昂贵,能够买得起手机的人只是少部分,由此可以看出,当时手机在中国的市场并不是很大。而随着手机生产技术逐渐提高,成本下降不少,手机的价格逐渐下调。达到国内一般人能接受的水平,大家工作和生活需要它,自然会去购买,因为人口多,所以市场也大。
随着摩托罗拉这一手机界大佬的步伐,其他手机生产商,也在很短时间内,相继给自家手机支持了中文。
“低头族”前身,“拇指一族”一年,发送短信达2200亿条
在手机支持中文前,它主要被用于打电话。而在支持中文后,发短信成了更受欢迎的功能。在一些不太适合打电话的情况下,发短信成了不二之选。尤其是在春节、中秋这些节日,都是发短信来相互问候。虽然短短几十个字,或许还需要仔细编辑半天,推敲许久后,才会小心翼翼地按下发送键。当时还没有短信群发这一功能,每一封短信,或许都是最真挚的问候。
年轻人之间的距离,也因为短信的普及,拉近了不少。那期间,QQ还叫做QICQ,只存在于电脑上,想要通过手机随时交流,短信仍然是主流。据统计,在2004年,我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2200亿条,因此称那一代人为“拇指一族”,笔者觉得十分恰当。
你还记得以下这些特殊数字所代表的意思吗?不得不说,对比非主流、火星文化,这样的爱情短信要简单纯粹许多。
智能手机所带来的APP“中毒”症
随着手机不断渗透入我们的生活,原本极小的手机屏幕早已满足不了我们。各家手机厂商也开始考虑如何将手机屏幕做地更大。推箱子、贪吃蛇、俄罗斯方块、飞机大战、麻将这些游戏,是当时我们玩手机时,主要的消遣方式。为了给用户更好的体验,一些手机还支持触控笔、手指触控,但因为键盘的原因,手机屏幕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扩展。
不少人以为,第一部智能手机为苹果在2007年发明的iphone2G。其实在此之前,老牌手机厂商都已有自家的智能手机。iphone2G只是将手机原有的键盘进行革新,极大增加了屏占比,也方便了用户操作。
iphone2G
但苹果的这一行为,无疑给当时的手机界投了一颗炸弹,因为各家手机厂商都未见过这样的手机,怕被打压,纷纷抱团取暖。在同年11月,各家手机厂商,一同组成了安卓阵营。到了第二年的10月份,由HTC发布的G1问世,所搭载的正是安卓系统。这一年,安卓系统才慢慢出现在了人们视现中。
智能手机的兴起,也带动了APP的兴起。人们的娱乐方式也从传统的小屏游戏,变成了大屏的切水果、汤姆猫、消灭星星、神庙逃亡这类游戏。仿佛,手机拥有了电脑的大部分功能,安卓与IOS两大系统的出现,让不少原本只存在于电脑中的网页、论坛、游戏、软件,纷纷移步到手机移动端上。
除了游戏上瘾外,社交上瘾也是那段时期最显著的特征,QQ、微信、贴吧、人人、空间等,让不少人沉迷其中。当然,这一现象如今仍存在,只不过所能够被我们沉迷的应用,越来越多。
不管是最初的大哥大,还是如今的智能机,都是科技进步的一个缩影。或许我们不能理解,当年为何会有人愿意花个几万块买部大哥大,就像是如今的长辈,理解不了我们为何能够对着一块屏幕一整天一样。难以想象,50年前的手机长那样,更难想象,10年后的手机又会是怎样……
作者:我方团队张风平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