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符一般均由符头、符尾、符窍三部分旗且成;其书画道符的过程,实际包含着一套相当繁杂的道教科仪活动。
图片
灵光一点化真符自道符的形成与发展来看,早期的道符相对简明。如《太平经》中所载的《令尊者无忧复文》、《德行吉昌复文》、《神佑复文》等等。每一个符文,是由几个隶字合和的组成而已,其中所用的字大多可以辨认,如天、地、子、火、木、光、道、帝、山、日、月、阴、阳等。魏晋至隋唐,道符在道教中盛传不衰,并出现了大量的道符专著。葛洪在其《抱朴子内篇)中,首次整理了秦汉以来流行于民间的各种道符,名目繁多,仅大符的卷数就多达五百多,如有金光符、太玄符、黄帝符、天水符、禹踊符、采女符、治百病符、厌怪符、壶公符、消灾符、雷电符、万毕符等,其余小符不可具记。
图片
进人宋元之后,道教的道符焕然一新。道符的道派中有很多智慧超群的思想家,如杜光庭、张继先、白玉蟾、王文卿、莫月鼎、黄舜申、宁全真、饶洞天、路时中、雷时中、何守正、刘玉、黄元吉、赵宜真等人。他们视野开阔,广收博征,吸取诸子百家之学,融人道符之中。宋元时期道教道符法术,简单的符多以单个符字构成,比较容易理解。较复杂的道符则由多个符字依一定规则搭配而成,有的还嵌有星辰图、云气图、神象图等各种图案,更为神秘莫测。
图片
《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》卷上言:“凡一切符文,皆有文字,但人不解识之。若解读符字者,可以录召万灵,役使百鬼,无所不通也。”
在道符的构成里,符窍是最为重要的,每一道符都有符窍,它犹如符的灵魂,
《太上心法序》记载:“大抵符、印、咒、诀,为传世之文仪,乃太上贵训,然至要捷不出于一窍,窍者人身之枢机键也。”
符中有无玄窍,最主要的不在符的外表,而在画符者有没有内炼功夫和道德修持。
《混沌玄书》记载:“天地大造化,总在一窍中,人能知此窍,万法总能通。一窍通灵,万里可往,升天人地,驱神役鬼,收为胎息用为窍,道法之中真要妙,诸子缘深宿有因,得知恬然自痴笑。一点朱符本是符,窍中妙用体全真。”
天地造化在一窍之中,人们如果能觉知一点灵光的玄窍,则能总体通达万法。文中又说德是道符的玄窍,诚是行法的根本,遵守道的规范,遵循正信、正行,依道德施展法术,神气相贯通则能合符为将,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状态,便能消除各种病症,降服各种妖魔。
图片
道符玄窍以灵光为根本“灵光”是指画符者在日常的修持中,于静定胎息中体认的元神与精气。当你内丹圆成,已达还虚通灵的境界,画符持咒,施法运术,自然能随心所欲。
《道法会元》卷四《书符笔法》记载:“符者,合也,信也。以我之神,合彼之神;以我之气,合彼之气。神气无形,而形于符,作此而彼应,此感而彼灵,果非于符乎?天以龙汉开图,结气成符;人以精神到处,下笔成符,天人孚合,同此理也。书符之法,不过发先天之妙用,运一气以成符。祖师所谓眼书天篆,心悟雷玄,初无存想,亦无作用。灵者自灵,不必问其所以灵;应者自应,不必问其所以应。人但知其神之神,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。近世学法之士,不知无为为真功,自然为上道,自知不明,自信不及,欲穷究何者为符窍,何者为笔法。兹不得已,略陈其要,实为记念,初非真诊。
诀曰:先澄澄湛湛,绝虑凝神,使其心识洞然,八荒皆在我阔,则神归气复,元神现前,方可执笔。以眼瞪笔端,思吾身神光自两规中出,合乎眉心,为一粒黍珠在面前,即为金线一条,光注毫端。便依法书篆,存如金蛇在纸上飞走。定要笔随眼转,眼书天篆,心悟雷篇,思金光渐渐扩大,充塞天地,心念三五讳。如召将书符,则用本法召咒,或叠书诸号,皆随意运用。然虽如是,一点灵光,耀天朗地,未曾下笔,已自分别,妙于行持者,尤当于朱墨外用功夫。”
图片
若能透彻一点灵光,则水火、瓦砾、草木都能用来书符,
《道法会元》卷一还记载:“符者,天地之真信。人皆假之以朱墨纸笔,吾独谓一点灵光,通天彻地,精神所寓,何者非符?可虚空,可水火,可瓦砾,可草木,可饮食,可有,可无,可通,可变,夫是谓之道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