鼍鼓只出土于王级墓葬,推测有专门制作者(绘师)。绘制M2001彩陶的人,到 M3015墓主去世时又绘制了鼍鼓纹饰。
陶寺土鼓,是中国最早的实物鼓。
土鼓也出土于5座“王者”大墓;另外还有 1件出土于中型墓,而这个墓主人却很可能是当时的“乐师”!
石磬,简称“磬”,是中国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,为“八音”中的“ 磬石”音。由石或玉制成,形有大有小,上面刻有花纹,并钻孔悬挂于架下,击打传声。它造型古朴,制作精美。磬的历史非常悠久,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,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,劳动之后敲击着石头,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,这种敲击的石头就被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——磬。
有的石磬存有“原击痕”,如 M3016:39;石磬音质最佳的却是残断者 M3072:10,其它石磬仅有 1个悬挂用孔,而该磬有一大一小 2个,从大孔处残断。 因此,推测出石磬应为生前使用,改制再用,而非死时专作。
陶铃多发现于居住生活区,似乎是当时某种特定普通人员所有。
1983年,在 M3296中出土了一件铃形铜器,横断面为菱形,口部对角长6.3厘米、宽2.7厘米,顶部对角长5.2厘米、宽 2.1厘米,通高2.65厘米,器壁平均厚0.28厘米。顶部中央略偏一侧有一小圆孔,孔径约0.25厘米,很可能用于安置铃舌。经鉴定,含铜量近 98% ,是一件红铜铸造品,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铜铃。这一发现说明,在中原地区,至迟在陶寺类型晚期,不仅可以熔炼出纯的铜液,而且已经掌握了复合范铸造工艺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是小墓,墓主是一50岁男子,普通的陶器都未见随葬,却随葬了件珍贵的铜铃。推测是这个男主年轻时盗扰中期墓所得,死后随葬入墓,原应为高等贵族之物。
口弦琴,出土于井J401中。在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,就有了口弦,当时名“簧”,与竽、笙、篪等乐器相提并论;据汉魏以来的文献记载,簧是一种用竹或铁制成的横在口中演奏、和口弦是同一类的乐器;元代以后,簧在中原内地逐渐失传;明代以来,口弦以“口琴”之名见于史册,《南诏野史》中就有“男吹芦笙,女弹口琴”的记载;清乾隆敕撰的《清朝通典》在谈到“口琴”时说:“以铁为之,一柄两股,中设一簧,末出股外。横衔于口,鼓簧转舌,嘘吸成音。”
它是神奇的最小的民族乐器,今天的羌族、蒙古族、彝族、鄂伦春族、傈傈族等还在使用。
还在居住区采集到1件陶埙!
我们发现——鼍鼓、特磬、陶鼓:
固定组合 —— 1 对鼍鼓、 1 件石磬、 1 件土鼓
固 定摆放位置 ——墓主左下侧
为“高等贵族”特有
传承使用
应是生前就使用,非死时专门制作
因此,鼍鼓、石磬与土鼓为礼乐器,或兼祭器。
陶铃:墓中包括大墓中少见,居址生活区多见;
有使用痕迹,可扬声,为响器,但音小、单一、发声不佳。
因此,陶铃非礼乐器,或为某特定人群佩戴扬声之器。
铜铃本应为中期高等级物品,也许为礼乐器。
可以看出,距今4500开始的陶寺社会出现了明显的乐器组合,不仅仅为礼乐器,更能窥视出“礼制”的形成,是礼乐制度的滥觞。鼍鼓与特磬组合更是传继至商周,成为身份高贵的王侯特有之器。
礼制是中华文明的特质之一,而礼制在陶寺文化社会中明显已经形成,甚至是我们常说的礼乐文明。《礼记·乐记》有云:“乐者,天地之和也;礼者,天地之序也。”礼序人伦,乐移风俗,这是我国“礼乐文化”的内涵和意义,从这个角度而言,陶寺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主源,是黄河文明的典型代表。
“华夏根、黄河魂”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