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
 
 ◎当前位置:首页 >> 涉侨信息 >> 侨界集文
我的事业在祖国

2017-12-22

  曾宪民先生是泰国归侨。他曾任于黄浦区中心医院,并担任人大代表,政协委员等职务。归国后,他从医参政,在临床医学方面为祖国作出了杰出贡献。他高尚的爱国思想和敬业精神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。

 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。这震撼了全世界,也震撼了许多像曾宪民一样的海外青年。立志回国参加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,希望祖国尽快繁荣富强起来,便成为他们的心愿。曾宪民意识到:他的事业在祖国。

  于是,在1953年12月,他克服了重重困难,冲破了当地政府的阻挠封锁,告别了亲人,怀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回到了祖国。在党和国家的培养和关怀下,他终于在1963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,怀着一颗赤子之心,立志为发展祖国医学事业而努力奋斗,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。1985年,曾宪民创建了内窥镜室并被任命为主任。内窥镜学是七十年代新兴的学科,在临床和基础医学的研究方面有着广泛和重要的发展前途。他先后为医院展开了纤维食道,胃镜,十二指肠镜逆行,胰胆道造形,纤维结肠镜及纤维支气管镜等。后又开展了激光对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应用。十年来他给一万病人作了胃镜检查,前后为院内外培养内镜技术人才二十三人。字1976年值89年的14年中,曾宪民先后有11次被评为黄浦区卫生系统及医院的先进工作者。

  1987年时,曾宪民获得了中泰签证并在同年7月赴泰探亲。他已有几十年没有回家了,几十年未见父母和兄弟姐妹了。时间令一切变得陌生,仅凭母子间的特殊辨别能力才使他得以与母亲相认。母亲说:“你回国已47年了,为国为民也大半辈子了。我们母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,我已年老多病,你留下来陪我吧,也对得起祖国和人民了。”曾宪民听了惭愧无比,对于母亲这最低要求的肺腑之言,他怎能拒绝。可是他不能留下,因为他的祖国尚未完全富强起来,他在祖国的事业还未完成,祖国的医疗领域和医院的现代化建设还需要他,许多病人还等着他去诊治……他不能一走了之。当时泰南的教会医院还开出了2万泰铢的月薪,汽车,洋房等条件,依然没能使曾宪民动摇,他深切的明白,他的事业在祖国。

  或许漂泊在外的人比我们更加懂得国与家的分量,更加珍视深埋在故国故土里的那份永难割舍的中华血缘,这也许就是华侨之魂。

  在建国初期,在改革开放等历史重要时刻,曾宪民不远千里地义无反顾的回到中国。在祖国需要人才的时刻,他投身于医学,埋头奋战在医疗领域,并为此贡献了自己几十年的光阴。他为广大病患,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。他坚守爱国统一战线,为国为民,尽心尽力的精神,体现的是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意志。他的坚韧执著,他的刻苦钻研,亦是无数海外华侨的优秀代表。为国家奉献自己一切,便是他毕生的希冀;为祖国发展医学,救治病患,便是他一生的事业。这份爱国情怀,这份医者仁心,这份敬业品质,无不令人感动、肃然起敬。

  曾宪民,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就实践了他的誓言:“我的国家需要我,我的事业在祖国。”

  华侨在异国他乡,克服了自然环境的恶劣,适应着文化习俗的差异,顶住了排华法规的歧视,忍辱负重、自强不息,依靠自己坚韧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,赚取血汗钱,努力实现使自己的家庭和家乡富裕的梦想,成为我们学习的好榜样。正是他们的艰辛与付出成就了今天的我们。历史的潮流无可阻挡,多少往事湮灭在浊流中,我们也将成为往事,我们是否也能像那些先驱们成为一座座永恒的雕像,矗立在时间的风口浪尖呢?我们亦肩负着一种历史责任,时间像白驹过隙,虽然我们只是历史的涓涓细流,但是我们亦可以掀起惊涛骇浪,历史的命运亦在我们手上。

  我内心感到无比的敬意,此时我的目标更加明确了,我要学习华侨们那样,心系中国,为中国的发展不断做贡献。少年兴则国兴,少年强则国强。我们要发扬民族精神,锐意进取,自强不息,艰苦奋斗,顽强拼搏,努力学习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,努力地实现伟大的中国梦,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。我们的事业在祖国!

  今天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,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!

  (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储能中学:郑之安)